智库观点丨打造国际化动力电池企业,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已形成从材料研发、电池制造到回收利用等环节的全链条生产体系,相关企业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动力电池产业从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和资本输出,并已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初具优势,迎来国际化窗口期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动力电池企业已初步形成全球竞争优势。据统计,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387.7GWh。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有六家中国企业,市场份额高达63.5%,国际化进程取得一定成绩。

       一是海外需求高速增长,我国出口规模持续攀升。2017~2023年,全球(除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从20GWh提升至317.8GWh,年均复合增速为58.56%。出口方面,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为127.4GWh,占国内总销量的20.7%。

       二是积极海外建厂绑定车企,并布局矿产资源。不完全统计,已有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孚能科技等多家企业在美国、德国、匈牙利、英国、法国等国建厂,与头部车企形成紧密联系。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布局方面,2021年,宁德时代以19.2亿元入股非洲Manono锂矿项目;2022年,比亚迪中标智利矿业部的锂矿开采;欣旺达、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也均在积极扩大海外矿产资源布局。此外,中国电池企业正通过发行GDR等方式,强化海外融资能力。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已有至少16家锂电池公司成功发行GDR或正积极推进GDR发行事项。

       三是动力电池创新加速,技术出海成为新路径。我国电池企业创新技术已逐渐成为出海企业背书,技术外溢有效助推国内企业更好“走出去”。包括宁德时代分别授权摩比斯(韩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泰国Arun Plus有限公司使用CTP(高效成组)技术;国轩高科对大众超级电池工厂提供技术支持,并开发首个采用标准电芯用于大众汽车集团常规量产车型,相较于电芯或电池包的出海,对海外企业专利授权或技术支持已成为发展新趋势。

       二、国际化进程推进下,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形成从材料研发、电池制造到回收利用等环节的全链条生产体系,但从长期看,电池产业国际化进程仍旧面临部分深层次风险和挑战。

       一是全球经贸格局调整,新型壁垒正在形成。欧美等国通过设立一系列规定保护其本土汽车产业,以“碳”为核心的新型国际贸易壁垒正在形成。2022年8月,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设置关键矿产资源来源要求和动力电池本地化要求;2023年6月14日,欧洲议会通过《新电池法》协议,对电池的原料来源、碳足迹、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护照等方面都提出相应的管理细则,严苛的规定和复杂的审批流程推高中国企业成本。

       二是优势企业国际布局加速,海外竞争压力陡增。2023年一季度,全球(除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五名榜单中,中国企业仅有宁德时代入围,且位居第二。LG新能源、三星SDI、松下等企业长期深耕海外市场,中国企业与日韩企业存在差距。其次,美欧等国家和地区正构建本土电池产业链。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包含关键矿产开采、电池制造、废旧电池回收等在内的电池供应链布局;欧盟成立欧洲电池联盟,致力于推进欧洲本土电池产业发展。

       三是海外配套体系尚不健全,协同保障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国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单薄,产业工人、交通物流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无法完全支撑我国企业在海外当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国内服务保障机构经验相对不足。我国律师、会计、税务、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处理境外法律纠纷、知识产权、产品认证、贸易摩擦、反倾销应诉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经验。

       三、助推动力电池国际化进程平稳推进的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竞争环境,我们必须紧抓机遇,不断夯实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基础和韧性,鼓励并支持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培育国际化动力电池企业。

       一是加强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法论研究,探索建立与欧盟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尽快建立电池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能力及企业标准,量化评估相关产品碳排放结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

       二是强化动力电池资源保障,促进关键原材料市场平稳运行。加强对矿产资源和上游原材料全球布局,政企合力为矿产企业出海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鼓励矿产企业开发海外资源。加快推进国内资源开发利用,指导地方主管部门做好相关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工作,持续提升国内资源供给水平。建立规范有序的动力电池回收和综合利用的市场生态,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监督管理体系。

       三是加强海外服务与支撑,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完善产业国际化营商保障体系。充分利用重点国家和重点市场已有的磋商对话等机制和快速反应通道,完善海外企业金融服务,在税收、贷款、保险、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出口贸易的金融支持。其次,提升第三方机构海外服务与支撑力度。搭建重点国家和地区信息沟通平台,提供政策解读、商贸对接、品牌推广等信息。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端智库等建立国别风险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