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 加快破局自主操作系统上车困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08

内容提要:

车用操作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灵魂,对构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产业生态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球车用操作系统尚处于发展初期,格局未定。为抢抓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机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本文研究分析了我国车用操作系统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从顶层设计、协同攻关、推广应用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快自主车用操作系统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我国车用操作系统上下游未打通,商业模式不成熟,难形成“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迭代优化”良性循环

一是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发展合力。国内车用操作系统研发尚未形成整体合力,企业扎堆上层软件研发,而真正有难度的底层部分仍缺乏投入。此外,不同厂商操作系统开发思路差异大,路线竞争激烈、产品形态各异,既有传统安全车控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又有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等。应用产品存在种类繁多、接口不统一等问题,影响兼容性和通用性。整体上,对面向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车云一体的下一代整车级车用操作系统研究有所不足。

二是基础技术卡脖子,制约产品设计开发。车用操作系统主要由内核、中间件、功能软件等组成,其基础技术涉及内核、中间件,以及支撑系统开发测试的配套软件工具和芯片等。目前,内核基本被美国Linux和加拿大QNX垄断,我国现有的车用操作系统多是基于国外内核二次开发,部分企业虽已开始布局内核开发,但生态远未形成,需大规模验证。关于中间件设计,国内普遍依赖标准化的AUTOSAR AP,整体处于跟随状态,原创能力相对不足,国产中间件发展较慢。另外,车用操作系统开发所需的软件工具严重依赖国外,导致自主操作系统研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并存在断供风险。由于缺少自主化的计算、控制、电源等配套芯片及硬件平台支撑,自主操作系统深层次开发不足、适配性差,软硬件协同也处于被动局面。

三是应用生态不健全,影响产品规模化装车。车用操作系统应用生态涵盖人才、开发者社区、标准、测评,及装车使用等重要环节。我国软件产业起步晚,操作系统规模小,商业模式不成熟,相关专业人才、开发者社区匮乏,掣肘产品研发应用进程。同时,我国车用操作系统相关标准处于研制过程,标准体系尚未健全,操作系统生态碎片化。产品测评方面,缺乏权威有效的测评体系,未形成清晰的基线和标尺,难以区分产品优劣等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推广应用。此外,车企出于使用惯性和安全考虑,对国产新品持相对谨慎态度,自主车用操作系统进入市场难度大、装车量少,难以实现批量验证和技术迭代。

 

二、加快自主车用操作系统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优化产业资源布局

制定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自主操作系统上车应用推进战略,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完善国产化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明确路线,凝聚共识,加强布局指导。各行业组织应积极引导和协调产业上下游分工,促进产业链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减少越位、错位。鼓励和支持自主操作系统供应商与国内主机厂“结对子”,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脱离企业自身能力的无效布局和重复投入。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前瞻性、基础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前沿领域。

(二)组织协同攻关,突破卡脖子基础技术

对自主车用操作系统研发给予明确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在关键基础领域组织联合攻关。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强操作系统内核自主研发,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加快安全内核研发及验证。鼓励企业参与AUTOSAR国际化工作,提升中国企业话语权,同时逐步推动建立可兼容AUTOSAR标准的独立架构。此外,加大对配套软件工具,及关键芯片、硬件平台开发的支持,加快补齐短板,推动自主软件企业和芯片企业联合开展适配开发,促进软硬件协同发展。

(三)加快应用生态建设,支持自主产品推广

梳理上下游关键领域人才清单,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做好国内跨行业人才的挖掘与调配;同时,积极推动构建开源社区,鼓励企业强强联合进行技术生态培育。推动相关方广泛参与,加快产品技术要求、测试评价等急需标准研制,完善标准体系,形成框架规范,通过成立操作系统第三方实验室、举办挑战赛、组织示范应用等,促进形成统一的多层次立体式产品研发应用生态体系。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产品,优化考核机制、招投标程序等,发挥国有汽车企业带头作用,鼓励优先使用自主车用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并对购买相关产品的用户给予适当补贴,带动自主车用操作系统装车应用。